現(xiàn)在的工程中后澆帶使用的比較頻繁,,請教一下:它起到的作用是不是就是沉降縫、抗震縫、伸縮縫的作用,?另外,,后澆帶不是要從上到下全部斷開,如果建筑沒地下室的話,,需不需要在地梁處也斷開,?
作為后澆帶,按照混凝土規(guī)范,,可以加大主體伸縮縫的間距,,但是規(guī)范用了“適當”這個詞,不知道大家在應用時如何把握,,超長多少為“適當”,。另外,后澆帶是否用加補強筋,,原有的鋼筋是否貫通(高規(guī)中提到此處筋采用綁扎搭接,,然而我的同事在做過的工程中都是貫通)。請高手不吝賜教,。
大家好,!請教各位達人關于后澆帶設置的幾個問題:1.后澆帶內(nèi)有整根梁時,是否必須避讓,?2.后澆帶遇到樓梯時,,是否必須避讓?3.少數(shù)后澆帶在梁端三分之一范圍內(nèi)經(jīng)過,,是否允許,?4.后澆帶分為沉降后澆帶和伸縮后澆帶,如果施工圖中不加以區(qū)分,,施工單位會加以辨別并區(qū)分對待嗎,?謝謝!
后天要圖紙會審了,,筏板基礎長45米,,寬26米,沒有設置后澆帶,,查規(guī)范也沒找到比較明確的規(guī)定,,不知道到時候會不會提,?有經(jīng)驗或有過類似經(jīng)歷的大哥大姐來說一下唄
規(guī)范說:7.4.10 室內(nèi)消火栓宜按直線距離計算其布置間距,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下面說說我遇到的一個工程出現(xiàn)的質量事故,。一50多米長的剪力墻住宅,,設計在結構中部附近設置了一條800寬的施工后澆帶。碰巧的是后澆帶設在了一個7米多x6米多的大房間中,,且偏于一端,,在支座1/3范圍。這樣兩邊板大小差別較大,。施工時后澆帶兩側每側做一排48腳手架管支撐,,沿后澆帶長度方向間距900。每層都如此,。施工到幾層后,,發(fā)現(xiàn)后澆帶兩側有變形不一致,目前已施工到15層,。據(jù)施工單位反映,,兩側變形差最大已達45mm,已經(jīng)構成質量事故,。我的問題是:1,,后澆帶處支撐如何計算?是否需要考慮后澆帶處支撐荷載一層一層傳下來,?2,,常規(guī)后澆帶處支撐如何設置?3,,就本案例情況,,如何設置支撐比較穩(wěn)妥合適?4,,出現(xiàn)這種情況如何處理,?多謝!
1,、本工程采用第三層粉質粘土層作為地基持力層,地基承載力特征值Fa=110Kpa,,修正后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為fa=160KPa,。2,、樓座布置及車庫示意圖詳下圖所示。樓單體為7層住宅樓,,車庫為單層車庫,,車庫頂板平均覆土1米。3,、原設計樓與車庫交接的部位均為沉降后澆帶,,又由于車庫較長、故除了沉降后澆帶以外又設置了若干溫度后澆帶,。4,、說實話如此設計施工難度較大,又
本人有一問題,,還請大家?guī)兔鉀Q,。高層建筑的地下室,基礎一般采用樁基,,或有抗浮要求,,下面打得有抗浮樁(錨桿);基礎底板上設后澆帶時,,要不要避開樁的位置?。?/p>
理解上有點疑惑,,特向大家求證一下高規(guī): 7.3.6 室外消火栓的數(shù)量應按本規(guī)范第 7.2.2條規(guī)定的室外消火栓用水量經(jīng)計算確定,,每個消火栓的用水量應為10~15L/s。 室外消火栓應沿高層建筑均勻布置,,消火栓距高層建筑外墻的距離不宜小于5.00m,,并不宜大于40m;距路邊的距離不宜大于2.00m,。在該范圍內(nèi)的市政消火栓可計入室外消火栓的數(shù)量,。建規(guī)8.2.8規(guī)定室外消火栓間距不應大于120米在兩本消防規(guī)范中提到了120米和40米兩個詞。個人理解住宅小區(qū)內(nèi)部室外消火栓間距不宜大于40米,,而建筑物周圍的市政消火栓間距不應大于120米,。
我院后澆帶一般設置在跨中,但是由于梁主要是受彎構件,,后澆帶設置在跨中單是對梁而言,,影響大么?~~~新手一枚,,還望指點~~~
做了最近一個工程,,對后澆帶的留置有點感悟,,作為設計的你或項目的總工,,你留意過嗎? 大家都知道,,后澆帶通常應該設置在受力最小的部位,,即梁跨的1/3處,但有時往往沒有考慮到每塊的施工順序,,導致鋼筋的接頭部位很不合理,,接頭竟然帶來跨站中! 具體地說,,梁被后澆帶分成1/3和2/3,要是2/3梁跨先行澆灌,,這樣把后澆帶伸出的鋼筋甩在剩余的1/3梁跨,,這樣最為合理,反之,,要是1/3梁跨先行澆灌,,后澆帶甩出的鋼筋剛好在跨中,這樣受力非常的不合理,! 以上就是我在這個工程中看到領悟到的呢,,我覺得這應該是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這工地,,設計和項目都沒有注意到耶,。當然是我個人看法,如果各位覺得有異議,,可以提出來,,好糾正我,如果各位覺得有道理,,而你以前又沒注意過,,那也不枉我分享出來了,大家一起學習,,共同進步才是硬道理,。
本帖最后由 csccbjs 于 2013-9-24 21:03 編輯 旁邊的墻要這樣砌筑嗎?哪本規(guī)范上有具體做法,?
后澆帶設置的規(guī)范依據(jù)及施工工藝
常有同學困惑此問題,,論壇里也有說溫度后澆帶必須要設附加鋼筋,現(xiàn)把圖集節(jié)點大樣和朱總《設計問答》一書中的解釋列舉出來,,供各位同仁參考,。
現(xiàn)場施工時,現(xiàn)澆板長度整片為22.5米和29.5米,,設計中給這兩個板都設置了800的后澆帶,,問后澆帶的設置要求在那個規(guī)范上查找,,要求最大多少長度需設置后澆帶,向這樣的情況可以不設么,。謝謝
一框支轉換結構,全長54.95米,,按照框架結構設縫55.0米,,抗震墻45.0米,那框支轉換上部可以算是純剪力墻結構,,不知本工程關于結構超長如何處理,?謝謝!
一,、后澆帶混凝土的理解及選用對于后澆帶至今沒有具體而明確的定義,,它的作用到底有哪些,有多大,,又有什么理論和計算的依據(jù),,是沒有任何人能夠解釋清楚的。所以這方面的學術爭論和技術研討一直在延續(xù),。所以,,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合理的采用,。我個人的理解,后澆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解決施工中出現(xiàn)的溫度問題,。因為在施工過程中,澆筑的混凝土要釋放大量的水化熱,。施工期間混凝土中釋放的水化熱,,所產(chǎn)生的溫度應力應該占到總溫度應力的80%以上。實際上我們所做的施工縫也具有相類似的功能,,只不過施工縫連續(xù)施工的間隔比較短,,部分溫度應力沒有得到充分釋放罷了。這也就是為什么所有規(guī)范都要求,,后澆帶必須在主體混凝土澆筑28天以上才能澆筑的真正意義,。故,后澆帶對于解決溫度應力的作用是應該成立的,。后澆帶是否可以解決沉降問題,,是學術界爭論最多的問題,。因為對于不均勻的地質條件,各建筑物的沉降量會是不盡相同的,。如果發(fā)生相對的沉降差,,那后澆帶一定會出現(xiàn)不同的沉降變形,后澆帶中的鋼筋就一定要產(chǎn)生附加的瓚余應力,。這個部位一定是結構最弱部位之一,。之所以有人提出后澆帶可以解決沉降變形的理由,是源于地基規(guī)范的
近日查看了現(xiàn)行砌體結構規(guī)范,,抗震規(guī)范,,發(fā)現(xiàn)砌體規(guī)范6.3.4條,對框架填充墻構造柱的設置,,有很明確的規(guī)定,。(一)脫開方式:1.構造柱間距不宜大于20墻厚且不大于4m。2.柱寬度不小于100mm,。(二)非脫開方式:填充墻或墻長超過5m或大于2倍層高時,墻頂與梁宜有拉結措施,,墻體中部應加設構造柱(直接理解,,此時構造柱間距2.5m;間接推斷,,構造柱間距不宜大于5m或兩倍層高,,按較嚴控制)。 然而抗規(guī)的要求,,僅為:13.3.4條,,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填充墻,應復合下列規(guī)定:4.墻長大于5m時,,墻頂與梁宜有拉結,;墻長超過8m或層高的2倍時,宜設置鋼筋混凝土構造柱,。 個人理解,,抗規(guī)的13.3.4條規(guī)定,對應砌體規(guī)范非脫開方式的規(guī)定,。但是兩者規(guī)定相差太大,,為經(jīng)濟性考慮,可否僅執(zhí)行抗震規(guī)范的規(guī)定呢,?
地上32層(含裙樓3層),,地下2層,主樓筏板基礎厚度1800mm,,裙樓筏板厚度450mm,,請問后澆帶與沉降縮,伸縮縫從基礎筏板就開始設置嗎?
1,、盈建科可以模擬施工過程,,逐層加載,并且每加載一次可以出一個沉降或者變形圖么,?2,、盈建科可以在已經(jīng)加載變形的基礎上繼續(xù)計算沉降變形么?如果有別的辦法怎么模擬,?本工程20層,,地下兩層,裙房4層,,第5層以上是框剪結構,,計算沉降后澆帶封閉時間對沉降的影響。注:封閉時間對總沉降量有影響,,不能用總沉降減去不組裝10層以上樓層的沉降量,。如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