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做一中水回用設計,第一次弄生活污水,還真有點頭大.查找很多資料,我想采用水解酸化、接觸氧化,、過濾,、消毒的方法,可是生物接觸氧化的停留時間一般是多少呢,?五個小時夠吧,?
本人有一工程小型醫(yī)療廢水工程已接近完工,由于建設單位也還未遷入,,當初設計時水量,、COD、BOD,、等指標都是預估的,,現在建設方預計遷入的人數要大大減少,于是水量也會減少,,為了運作管理方便,,現在建設方要求采用液位控制來實現高開低停運作,這樣一來污水在生化池的停留時間就會加長到48小時以上(而且這48小時污水處理站不運行),,不知道停留這么長時間后再處理會有什么影響,?這種間斷供氧暴氣時間又該如何確定呢?希望有經驗的老師們幫忙解答一下,。
請教各位專家: 生活小區(qū)綜合污水采用地埋式接觸氧化法回用雜排水標準,接觸時間到底多少小時好,?1)根據規(guī)范GB50336-2002講>3h 2)宜興的產品經過復核1.5h、2h,、3h,、4h、6h,、8h都有,。 3)還有氣水比問題,。不同資料不同說法,。請教有實踐經驗的專家!
我看書上說一般1.5-3小時可是我們公司做的都是6小時左右(生活污水)我沒他們有經驗,所以一般也照6小時來做但我 現在想問下,你們一般是取多久呢簡單問題,,不要見笑
請問大家,,生物接觸氧化池水力停留時間=池體有效容積/進水水量,那有效容積是指整個池體的容積,,還是池體面積乘以填料層高度呢,?或者怎樣計算的呢?一直不是很明白,,謝謝大家解答~~~正解:填料層之上或之下的容積均不算有效容積,,以填料層的容積計算,為避免引起誤解,,可以將其標明為填料停留時間,![ 本帖最后由 shang_tingting 于 2010-11-15 09:54 編輯 ]
求教:生活污水采用二級或三級接觸氧化法,,二級和三級處理池中的水力停留時間和氣水比分別取多少?求有經驗的友友們指點一下,,謝啦?。?/p>
根據設計資料,氧化溝的設計水力停留時間為4.6h,,遠遠低于規(guī)程中的要求10~40h.也就是說,,在這樣HRT條件下,使設計水量的出水達標都比較困難,。更可氣的是,,實際中有機負荷又增加為設計值的2倍,這是設計中的硬傷??!我們預使出水達標,該怎么辦??!
有誰知道接觸氧化池最短的停留時間是多少,單單就針對生活污水而言,,有沒有這方面的經驗,,技術規(guī)范上是4-12h,范圍有點大,,用容積負荷的話0.5-2,,也是同意的問題,,怎么取值呢?望各位指教,,謝謝,!
例如垃圾滲濾液,,COD為25000,氨氮1500,,用厭氧+兩級AO加MBR,,是否可以達標?并且厭氧的停留時間,,A池和O池的停留時間如何確定,??
事件:最近公司來了一位工程師,,具有10年的水處理工程調試經驗,。在做污水處理方案時,他取的停留時間總是要比規(guī)范上的停留時間大很多,。例如:醫(yī)院污水接觸氧化,,他取的停留時間在20小時左右,而規(guī)范上才2~3小時,。拿規(guī)范給他看,,他說編寫規(guī)范的人沒有實際經驗,采用的數據都是一些項目對外的表面數據,,不準的,。問題:規(guī)范的編寫真的像他說的一樣嗎?大家在設計的時候如果采用規(guī)范中提到的數據是不是要乘一個系數,?
一般 接觸氧化 調試需要 多長 時間,?處理的是醫(yī)院廢水,但是不含放射性物質,,重金屬等,,主要是洗衣房的水占50%和一些簡單的醫(yī)療廢水!進水COD 300 BOD 150 SS 100 氨氮 30采用間歇進水,,連續(xù)曝氣,!20天后開始小流量連續(xù)進水設計處理量100T/d,但是 實際水量只有20T/d工藝:化糞——調節(jié)——接觸氧化——沉淀——消毒——清水現在已經一個月了 ,還是無膜掛上,,不知道什么原因,,而且泡沫異常的多。
調節(jié)池的停留時間是根據不同的水質和水量來設的 一般是多少??? 不同的水該怎么確定,?有的是4小時就夠了 有的卻要12個小時 還有書上的一般有效水深為1.5--2米 而有的設計卻為4米 差別很大啊,! 具體該怎么做,?
水量6萬噸 我設計的是2組DE氧化溝,,第二張圖里為什么缺氧池Q要用3萬,,而好氧池的Q用6萬
只知道這個概念是池容/進水流量。 意思是設計的時候,,只需要控制這兩個參數嗎,? 由于沒有在污水廠實際工作過,想知道污水廠運行AAO之類工藝的時候,,是怎樣控制HRT的呢,? 污水是一批一批進來?在缺氧池運行幾個小時,,然后轉移到厭氧,?還是持續(xù)進來的?麻煩前輩幫助我下,,謝謝了,。
我們廠設計的水力停留時間:預缺氧區(qū) 0.47h,厭氧區(qū) 0.94h,,缺氧區(qū) 3.60h,,好氧區(qū) 7.78h;總水力停留時間12.8h,。工藝是AAO,,處理生活污水。目前污泥濃度7000-8000,,沉降比長期保持在80%左右,,對水量有一定影響。公司運管部負責人說SV30高是因為缺氧設計停留時間過長導致的,,哪怕污泥濃度降下來后沉降比最低也只能到50-60,。關于這種說法我不太理解。請教各位了,。
一般的掛膜方法主要有:人工掛膜法和動態(tài)培養(yǎng)自然掛膜法。人工掛膜法需引進菌種,,并向污水中投加促使微生物生長的營養(yǎng)物質,,依靠人工培養(yǎng),使微生物富集生長在填料上,,形成生物膜,;動態(tài)培養(yǎng)自然掛膜法不需引進菌種,不加促進微生物生長的營養(yǎng)物質,,只需裝置在適當的條件下運行,,水中的微生物就能在填料上富集生長并形成生物膜。本人在試驗中采用第一種辦法,,試驗進行了1個多星期,,效果還不好。不知道掛膜的時間到底是多少天呢,?
有關設計中停留時間的問題~,! 就是我設計的時候 各個池子的停留時間我怎么確定呢,? 比如 10立方每小時的水量 我 好氧池 厭養(yǎng)池 的停留時間?是不是 COD越高 厭養(yǎng)的時間就應該越長,? 究竟是多少 有沒有一個比較確切的數值,?
我是菜鳥,請大家不厭其煩的給予解答,。 1.污水處理廠的曝氣池是連續(xù)進水還是曝氣池進滿水后停止進水,,然后曝氣若干小時? 2.HRT=V/Q,,通常所說的水力停留時間與曝氣時間是一碼事嗎,?有沒有可能出現曝氣時間大于HRT,譬如曝氣池進水1h,,池子進滿了,,則HRT=1h,此時停止進水,,然后曝氣2h,?
化糞池污水停留時間,清掏周期一般根據什么原則定,?還有一個問題1,、化糞池樣本上的每人每天生活用水定額是乘以0.85-0.95之后的數,還是沒乘之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