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兩道梁垂直相接,,梁高度一致,。混凝土保護層也一致,,那么兩道梁在交接出處一道梁的鋼筋肯定要搭在另一道梁上,這道梁的混凝土保護層肯定要減少,。請問這類問題該如何解決,??
本帖最后由 結設是藝術 于 2017-2-18 10:57 編輯 板殼墻,,桿柱梁,,保護層厚涉混強。C25為臨界點,,大減5毫以為常,。 【注釋】混強:混凝土強度等級。大減5毫以為常:大于C25時減5mm,,常常如此,。
最近做一個普通地下汽車庫,,保護層的厚度如何取現在感覺有點拿不準,,請教一下地下車庫的底板,,地梁,外墻,,頂板,,頂梁保護層究竟應該取多少?先謝謝各位了
請教混凝土保護層厚度的問題混凝土設計規(guī)范中,,9.2.5.對有防火要求的建筑物,,其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要求。目前有個工程建筑耐火等級為一級,,請問一下:混凝土保護層厚度還應符合那些國家有關標準,,我在建筑防火規(guī)范中初略的查了一下,沒有發(fā)現有對混凝土保護層厚度的的要求,,請各位高手指教,,謝謝
混凝土規(guī)范表8.2.1注2中:基礎受力鋼筋保護層為4cm 。那在以下幾種輕快的時候基礎梁的保護層厚度應為多少,。1.獨立基礎的時候與之連接的基礎梁縱向受力鋼筋保護層是否也為4cm? 2.當有地下室的時候,,地下室的底板和底板梁的保護層厚度是多少,?
本帖最后由 結設是藝術 于 2014-4-12 18:44 編輯 鋼筋最小保護層,,板墻不與梁柱同。厚度查表八二一,,或增或減自酌情,。參見GB50010-2010《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8.2.12014.4.4
混凝土保護層定義:指混凝土構件中,起到保護鋼筋避免鋼筋直接裸露的那一部分混凝土,,從混凝土表面到最外層鋼筋公稱直徑外邊緣之間的最小距離,。這里僅僅只分析混凝土耐久性對混凝土大致的影響,而錨固要求則不考慮,。環(huán)境類別:空氣碳化反應,,水中電化學反應,,土壤中酸堿中和反應,。當然還有幾種狀態(tài)下的綜合反應,如土壤中也可以有電化學反應,。設計年限100年時,,一類擴大1.4倍,二三類應采取專項措施,。經驗最小厚度:不應小于鋼筋的公稱直徑,。PS:別人的帖子上看到的:板式構件與桿式構件最小厚度因為其為單向侵蝕。歡迎指出錯誤:loveliness:
當混凝土為C20的時候除了一類環(huán)境以外的構件都沒有保護層厚度的選項,。二類a環(huán)境是非嚴寒地區(qū)的室外環(huán)境,,那豈不是說任何地方都不能用C20的混凝土現澆結構,??因為邊角柱,、邊梁,,外伸梁、剪力墻外墻,、包括欄板都有部分裸露在室外環(huán)境,。這個該怎么算?而結構計算的時候卻又說混凝土強度最低不能低于C20,,就是說可以使用C20,。。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今天圖紙校對人跟我提出剪力墻邊緣構件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取值應該是15+箍筋的直徑d,。而我們平時取值確是按30mm來設計的。我想了一下,,以上兩種均有點不妥只處:按照混規(guī)9.2.1條規(guī)定,,板、墻,、殼在一類環(huán)境,,C25~C45時取15mm,柱C25~C45時取30mm,。1,、如果將邊緣構件理解為按墻取值,則為15mm,,而9.2.3條規(guī)定“板,、墻、殼中分布鋼筋的保護層厚度應小于9.2.1表中數值減10mm,,且不應小于10mm,;梁、柱中箍筋和構造鋼筋的保護層厚度不應小于15mm”,。那么如果將邊緣構件理解為按墻取值,,又同時滿足9.2.3條前半部分的規(guī)定,那么最終的保護層厚度取值因該是10+箍筋直徑(10+箍筋直徑 〉15mm),,這與15+箍筋的直徑d的結論不符,。如果按滿足9.2.3條后半部分的要求來看,最后取值的結果是15+箍筋直徑d,,但是這里有個問題,,前面是選取墻板殼的標準,而后面又選取梁柱的標準,,本身這個在對象的選取上就有沖突的,。從以上分析來看,,我認為直接將剪力墻邊緣構件的保護層厚度取值定為15+箍筋的直徑d是不妥的。2,、如果
混凝土內部鋼筋保護層厚度檢測
配筋計算的時候先假設as=45 后面改成50或者40對設計和復合會有多大的影響,?原諒我的無知。,。
規(guī)范名稱 編號 設計壽命
環(huán)境類別是一類,,混凝土用C30,,箍筋直徑10mm,比如一根250寬的梁,,上部用22的鋼筋,,那么他的保護層厚度是20mm還是22mm,混凝土規(guī)范8.2.1第一條條文說明設置這一條是為了保證握裹層對受力鋼筋的錨固,,其實這時候縱筋的保護層厚度應該有30mm,,也能保證規(guī)范的要求。
關于抗?jié)B混凝土的鋼筋保護層,地下防水工程質量驗收規(guī)范規(guī)定,不小于50,而設計是取25mm,施工方按此施工,施工監(jiān)理發(fā)現不同意,要求保護層做加強處理,你覺得在此施工過程中,施工方有什么責任.施工驗收規(guī)范對于設計規(guī)范有影響嗎.
新手,剛剛學習,遇到一個問題,請高手賜教.《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 50010-2002第9.2.3條 板,、墻,、殼中分布鋼筋的保護層厚度不應小于本規(guī)范表9.2.1中相應數值減10mm,且不應小于10mm,;梁,、柱中箍筋和構造鋼筋的保護層厚度不應小于15mm. 這里的箍筋的保護層厚度應該是箍筋表面到混凝土表面的距離.我看到不少圖紙中,二a類環(huán)境中柱的保護層厚度是30mm,如果主筋的直徑是25,箍筋直徑是8,那么箍筋的保護層厚度不就是30-25/2-8=9.5mm,不是不滿足15mm的保護層厚度要求了嗎?
結構實體檢測報告結果:施工單位把負彎矩鋼筋保護層做到了29~46。(我設計是30)施工單位讓我出一個滿足強度要求的證明,,我該不該出,?
混凝土規(guī)范中第9.2.1條提到:縱向受力的普通鋼筋及預應力鋼筋,其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也就是“鋼筋外邊緣至混凝土表面的距離”,。對于梁,、柱來說,保護層即是“縱筋外邊緣至混凝土表面的距離”,,梁柱的箍筋在保護層內,;對于板,,墻來說,,兩個方向的都是縱筋,應該理解為保護層即是“鋼筋外邊緣至混凝土表面的距離”,;那么我有個問題了,,對于剪力墻中設置的邊緣構件(暗柱),,保護層是哪一個部分?暗柱的箍筋在保護層內么,?附上兩張圖明示,,哪一個是對的?
在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我們經常碰到剪力墻,,而剪力墻中的邊緣構件的保護層的厚度關系到該構件的體積配箍率的計算值,,有些設計師認為應該和框架柱一樣取值為30mm,筆者認為應取值15mm,,和剪力墻一樣,,因為邊緣構件屬于剪力墻的一部分,只是進行加強而已,,大家來談談自己的做法和理解哦,,這個也是設計中常見的分歧之一。
根據新的砼規(guī),,C25混凝土保護層梁柱要用到25,,C30混凝土保護層要用C20,可是PKPM中沒法區(qū)分不同層的混凝土的保護層,。是不是保護層越大,,配筋越不利呢?
混凝土保護層的最小厚度
混凝土保護層的最小厚度專題,,為您提供混凝土保護層的最小厚度相關的專業(yè)交流帖進行參與,,歡迎您參與混凝土保護層的最小厚度 相關的專業(yè)交流討論,更多混凝土保護層的最小厚度相關內容請訪問
土木在線論壇相關帖子
分享用戶量
下載熱度
相關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