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G101系列圖集中講述的受拉鋼筋錨固長度修正系數(shù)條件之一為“錨固區(qū)保護層厚度”,,并且有一個厚度值區(qū)間3d~5d(d為錨固鋼筋直徑)。我對這個錨固區(qū)保護層厚度不理解,。構件的非錨固區(qū)保護層厚度大家都好理解,請老師講解一下錨固區(qū)保護層厚度這個概念,還有就是3d~5d這個區(qū)間,,當出現(xiàn)小于3d,大于5d的情況又如何處理?
各位大神,,小弟求教,,直接上圖:P70 圖中我可以理解搭接百分率百分之50和百分之百搭接長度只要≥1.2Lae就行嗎?然后到P55這里又有個搭接百分率的修正系數(shù),,也是按百分率計算的?,F(xiàn)在如果我的搭接為百分之25,50,100,搭接長度是按P55計算,,還是直接P70得,?并且請問原因?
關于11G101圖集的問題,,新圖集上53頁受拉鋼筋基本錨固長度Lab和LabE代表什么呢,?Lab代表基本錨固長度不抗震,LabE代表抗震的基本錨固長度,,這個理解應該沒錯,,后面也有用到LaE,在03G101圖集中LaE理解為受拉鋼筋抗震錨固長度,,但是在11G101圖集中該理解為什么呢,?我看下面有l(wèi)aE=ξaE la,這里面又涉及到 la,,圖集中也有交代la=ξalab,,但是
11G101-1關于剪力墻豎向筋在LL生根時,下插到LL內(nèi)滿足LAE即可,,問題是如果LL高度小于LAE時,,該怎么辦?是否是伸到LL底再彎折150,?
在11G101-1圖集中關于后澆帶的7.2.2條第3款中“當后澆帶區(qū)域留筋方式與后澆混凝土強度等級不一致時,,………",留筋方式1G101-1圖集中有兩種:貫通留筋和100%搭接留筋,,說其與而混凝土強度等級不一致這句話該怎么理解,?
論文簡介:11G101平法圖集全面解釋,與舊版本的改動 投稿網(wǎng)友:zhangyang5934 上傳時間: 2013-11-01
一,保護層定義及其加5,,在54頁表及注4。原來的保護層是指“縱筋外皮至混凝土表面的距離”,,現(xiàn)在的保護層是指“最外層鋼筋的外皮至混凝土表面的距離”,,中間相差箍筋直徑和一個彎折曲率,這一改進,,簡化了箍筋的計算,,也方便了施工成型和質(zhì)量檢查驗收,統(tǒng)一了計算鋼筋的量取規(guī)則。原來成型箍筋要量內(nèi)凈尺寸,,箍筋的保護層很小很小,,箍筋常常緊靠模板,除箍筋以外的縱筋都是量取外包尺寸,,現(xiàn)在統(tǒng)一之后,,便于箍筋量尺和成型更增加了構件的質(zhì)量保證,為翻樣軟件簡化了箍筋的計算,,澄清了幾十年以來保護層的模糊概念,,保護層這一改改得好是一次可喜的進步。以前的做法,,梁和柱保護層是分開的不同的,,且柱大于梁,梁縱筋還要放在柱縱筋的里邊,,現(xiàn)在將梁柱歸在一起,,將墻和板歸在一起,更便于記憶更符合構件性質(zhì)的實際,。那個加5很要緊,,意思是說,只要混凝土強度等級等于和小于C25,,保護層數(shù)值都要增加5毫米,,這回保護層的活動空間可就加大了,再也不是那么的死板了,。也就是說,,54頁右上方的保護層最小厚度表是按照等于和大于C30的混凝土強度等級制
1、老圖集以2002版《砼規(guī)》,、2001版《抗規(guī)》,、2002版《高規(guī)》為編制依據(jù),新圖集以2010版《砼規(guī)》,、2010版《抗規(guī)》,、2010版《高規(guī)》為編制依據(jù)。 2,、老圖集一共有六本,,新圖集整合為三本。
一,,保護層定義及其加5,,在54頁表及注4。原來的保護層是指“縱筋外皮至混凝土表面的距離”,,現(xiàn)在的保護層是指“最外層鋼筋的外皮至混凝土表面的距離”,,中間相差箍筋直徑和一個彎折曲率,這一改進,簡化了箍筋的計算,,也方便了施工成型和質(zhì)量檢查驗收,,統(tǒng)一了計算鋼筋的量取規(guī)則。原來成型箍筋要量內(nèi)凈尺寸,,箍筋的保護層很小很小,,箍筋常常緊靠模板,除箍筋以外的縱筋都是量取外包尺寸,,現(xiàn)在統(tǒng)一之后,,便于箍筋量尺和成型更增加了構件的質(zhì)量保證,為翻樣軟件簡化了箍筋的計算,,澄清了幾十年以來保護層的模糊概念,,保護層這一改改得好是一次可喜的進步。以前的做法,,梁和柱保護層是分開的不同的,,且柱大于梁,梁縱筋還要放在柱縱筋的里邊,,現(xiàn)在將梁柱歸在一起,,將墻和板歸在一起,更便于記憶更符合構件性質(zhì)的實際,。那個加5很要緊,,意思是說,只要混凝土強度等級等于和小于C25,,保護層數(shù)值都要增加5毫米,,這回保護層的活動空間可就加大了,再也不是那么的死板了,。也就是說,,54頁右上方的保護層最小厚度表是按照等于和大于C30的混凝土強度等級制定的。二,,錨固長度及修正系數(shù),,在53頁。新圖集細化了錨固長度,,分清了在
情況是這樣子的,今天晚上一個朋友打電話問我一個問題.問題是:11G101-1圖集第64頁B大樣,B大樣上面寫的"柱外側縱向鋼筋配筋率>1.2%時,分兩批截斷.他問我,分批截斷是怎么分的?我畢業(yè)還不到一年,也還在學習中...當時也不知道.我就讓他問一下他工地上面有經(jīng)驗的施工員是怎么做的.大家都發(fā)表一下看法哈,如果能用圖說明就更好了..謝謝咯.
本帖最后由 結設是藝術 于 2013-9-20 16:06 編輯 圖集編者心不細,,起柱梁下箍未密。 柱下受彎更受剪,,何以平衡此外力,? 2013.9.20
在11G101-1圖集中,關于暗梁的平法表示中的6.4.5中“暗梁中縱向鋼筋連接,、錨固及支座上部縱筋的伸出長度等要求同軸線處柱上板帶中縱向鋼筋” 該如何理解?
請問為什么圖中 紅色 部分 前面沒有加腋 字母Y
11G101-1圖集 67頁有錯?。。,?!非焊接復合箍筋方式 8*7 有2個 下面那個"8*7"應該是8*8
這個截圖在11G101-1 P57頁,柱子i縱向鋼筋上傾斜45度小短線表示什么意思,?原圖集中有“上柱較大直徑鋼筋”標注的4個小短線是紅色,。這個幾個短線是表示短線所標注部分是綁扎搭接長度嗎?
本帖最后由 ldbxss 于 2013-3-10 05:38 編輯 國標圖集《混凝土結構施工圖平面整體表示方法制圖規(guī)則和構造詳圖(現(xiàn)澆混凝土框架,、剪力墻,、梁、板)11G101-1第41頁「有梁樓蓋平法施工圖事例」有錯如下:1.畫法問題: a.線型.梁在板標高有變化的位置應畫實線,,梯梁則應畫成虛線,。 b.混凝土墻、柱的灰度填充,。 c.軸線應貫穿構件,。 d.應按比例繪圖。2.標注問題: a.軸線標注應有三道閉合尺寸:分尺寸,;軸線定位,;總尺寸。 b.圓弧應給出圓心的定位尺寸,。 c.板集中標注,,應按板筋上下相對位置標注板筋,不應該下筋標在上,,上筋標在下,。 d.集中標注應增加分布筋,如樓梯,,F(xiàn)d8@250,,不應在圖名下標注未注明的分布筋為d8@250。 e.樓梯處平面定位尺寸應合模數(shù),,不應出現(xiàn)1785這樣不合模數(shù)的尺寸,。 f.LB標注不應
本帖最后由 ldbxss 于 2013-3-7 11:36 編輯 最近買了本國標圖集《混凝土結構施工圖平面整體表示方法制圖規(guī)則和構造詳圖(現(xiàn)澆混凝土板式樓梯)》<11G101-2>,閑來翻看卻發(fā)現(xiàn)了不少錯誤,,特摘錄如下:1.總說明前一頁「關于批準《城市道路工程設計技術措施》及《外墻內(nèi)保溫建筑構造》等14項國家建筑標準設計的通知」,下有附錄: 1).《城市道路工程設計技術措施》國家建筑標準設計名詞及編號表
本帖最后由 ldbxss 于 2013-3-9 05:38 編輯 國標圖集《混凝土結構施工圖平面整體表示方法制圖規(guī)則和構造詳圖(現(xiàn)澆混凝土框架,、剪力墻,、梁、板)<11G101-1>第34頁「有梁樓蓋平法施工圖事例」錯誤如下:1.L(1) 250x450不應該配G2d10,《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2010第122頁9.2.13梁的腹板高度hw不小于450mm,,在梁的兩側應沿高度配置縱向構造鋼筋,。此處板厚為120mm,ho=450-20-8-20/2=412mm,,hw=ho-120=292mm,,遠遠小于450mm,根本無需設置腰筋,。一定是程序自動默認為沒有樓板的矩形梁,,可即便是矩形梁,其hw=ho=412mm,,也無需設腰筋,。再如D軸的KL1(4)在5~6軸間降板0.100m,ho=700-20-10-11=659mm,,hw=659-120-100=439mm,,
論文簡介:11G101-2與03G101-2圖集的不同之處.pdf 投稿網(wǎng)友:liujianjun0727 上傳時間: 2013-08-08
豎向.6 l a E ,水平打拐 15 d ,。鋼筋錨長遵圖集,,基礎構造應牢記。柱筋錨固入基礎,,打拐 6 d 1 5 0,。豎段需有足夠長,否則上值應增補,。見11G101-3第58及59頁附圖2014.2.11
圖集11g101
圖集11g101專題,,為您提供圖集11g101相關的專業(yè)交流帖進行參與,歡迎您參與圖集11g101 相關的專業(yè)交流討論,,更多圖集11g101相關內(nèi)容請訪問
土木在線論壇相關帖子
分享用戶量
下載熱度
相關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