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趟日本,看了幾個建筑,有2個印象比較深刻,一個是貝大師做的Miho美術館,一個是FOA的橫濱客運碼頭.這兩個建筑大家都比較熟悉,,雜志上也有很多介紹,,只是這次行程很緊,每個建筑只有那么一點時間看,,壓根就沒去感受設計者的思想.如果有機會再來,,就不帶相機,只在建筑里去感受以下照片均為數(shù)碼相機所拍,,沒有加任何處理,,所以色彩基本保持當時的樣子.先來張Miho的室內作為開始還是從它的空間序列來體會大師的設計概念吧。美術館的前廣場
收錄于話題
日本建筑物抗震加固新技術
說到裝配式建筑,不得不提到日本的裝配式建筑,,只因日本的裝配式建造技術為全球最先進,,而且大部分為坂木裝配式。 裝配式建筑是一種建造方式,,指的是房屋的墻梁板等都在工廠生產,,到現(xiàn)場只需要裝配。裝配式建筑最大的優(yōu)勢是工廠生產機械化程度高,構件精度高,,生產效率高,; 本期為大家介紹幾個日本的裝配式建筑,因為只服日本的建造技術,。 01 神奈川M宅
最近接了一個輸水管道工程,需要跨越鐵路,、高速公路、通訊光纜,、一個較寬的明渠,,管道是雙管,設計流量在10m3/s以上,,請教各位高手,,跨越建筑物如何處理?
建筑物的體積大家是計算的?高度是算到屋頂還是女兒墻頂,面積是建筑面積吧!一個兩層的小樓,一二層都是大會議室,大空間,只有4800立方米, 可不設消防栓嗎
老師的書.呵呵.掃描版
[日本建筑].Architecture.in.Japan,,超清晰[ 本帖最后由 hebe5871 于 2010-11-7 09:09 編輯 ]
日本建筑(Architecture.in.Japan).其余部分在http://bbs.co188.com/viewthread.php?tid=2548762&extra=page%3D31%26amp%3Bfilter%3D0%26amp%3Borderby%3Ddateline%26amp%3Bascdesc%3DDESC&ofid=0[ 本帖最后由 wangziquan007 于 2011-1-19 15:41 編輯 ]
日本建筑事務所 最新設計的住宅和辦公室項目“rose”位于日本東京市郊,。這座鋼筋混凝土房子引入了正負形的空間概念,它們被分別命名為“recto”和“verso”,。recto部分在實體體量上挖出了三個巨大的空洞,,內部是一系列公共空間,包括停車庫和入口走廊,,這些區(qū)域通過一個通高的大玻璃窗與室外空間緊密相連,。
朋友做設計的,,我做施工的有些管我們?yōu)榱斯?jié)省要去掉,,他給我說,不行,,說是老師傅說的,,還說那老師傅是權威到底預留這些管有啥作用啊,哪些可以去掉謝謝各位了~
這是本人根據(jù)多年的設計及施工觀察的心得,,寫出來提供大家參考,,歡迎轉貼,,但是請務必注明出處。同時歡迎大家提出看法討論,。本人對本文保有最終的知識產權,。一. 前言在所有建筑物的質量問題上,漏水可能是最普遍的,,而且跟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建筑物的用材無關,只要是建筑物都有可能發(fā)生漏水,,而且目前在中國,,這個現(xiàn)象非常的普遍。二. 漏水位置發(fā)生漏水的地方,,基本上從基礎到屋面,,從外到里都有。沒有地下室的建筑物,,如果地下水位高,,處理不當,地板照樣會漏水滲水,。有地下室的,,防水措施不當,不論地下水位高低,,都有漏水的可能,,只是機率大小不同而已。外墻面,,從一般的外保溫加涂料系統(tǒng),,到貼瓷磚,幕墻系統(tǒng),,都存在漏水可能,。屋面更是,不管是平屋面,,上人或不上人,。坡屋面,掛瓦或用彩鋼板,,漏水機率更高,。室內最常發(fā)生的地方,無外乎浴室,。三. 產品與問題科技的進步,,讓我們對防水材料的選擇多了很多。從前的瀝青,油毛氈已經漸漸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高分子防水涂料,,防水卷材還
[size=2]四. 防水應注意的事項 1.排水—其實要解決防水的問題,最先要做到的是排水,。先把水排走了,,或是排走了大部分,少量的水就容易解決,。這是有科學道理的,,因為水有水的壓力,滲水是因為水壓達到了,,就開始滲透,。另外是毛細現(xiàn)象,平滑面更連續(xù)面是利于毛細現(xiàn)象的,。因此要避免毛細現(xiàn)象的發(fā)生,。所以不管是建筑物的哪一個部位,先做好排水措施,,也就是不讓水局部積留,。 2.外墻--目前在中國,特別是住宅項目,,用的最多的就是外墻保溫加涂料的系統(tǒng),,也是目前最成熟的技術?;旧蟻碚f,,是比較不容易失敗的。但是仍有細
又一屆普利茲克建筑獎在洛杉磯揭曉,獲獎的是日本建筑師伊東豐雄,。 伊東豐雄已經是第六位獲普利茲克建筑獎的日本建筑師,,此前的五位日本籍得主分別是:1987年獲獎的丹下健三(已故)、1993年獲獎的槙文彥,、1995年獲獎的安藤忠雄,、2010年獲獎的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wèi)團隊。 可是樓主真心不明白:為什么榮獲普利茲克建筑獎的有那么多日本建筑師呢,?大家能來說說自己的看法嗎,?
建筑物的共有面積內容包括:電梯井、管道井,、樓梯間,、垃圾道、變電室,、設備間,、公共門廳、過道,、地下室,、值班警衛(wèi)室等,以及為整幢服務的公共用房和管理用房的建筑面積,,以水平投影面積計算,。共有建筑面積還包括套與公共建筑之間的分隔墻,以及外墻(包括山墻)水平投影面積一半的建筑面積,。獨立使用的地下室,、車棚、車庫,、為多幢服務的警衛(wèi)室招標信息,,管理用房,作為人防工程的地下室都不計入共有建筑面積,。 共有建筑面積的計算方法,,整幢建筑物的建筑面積扣除整幢建筑物各套套內建筑面積之和,并扣除已作為獨立使用的地下室,、車棚,、車庫、為多幢服務的警衛(wèi)室,、管理用房,、以及人防工程等建筑面積,即為整幢建筑物的共有建筑面積,。
4. 地下室—地下室的應用,,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是非常重要的建筑設計構件,,但是地下室的防水往往是最難做的,,因為在于它的復雜性,以及發(fā)生后的不可完全修復性,。尤其是在地下水位高的地區(qū),,你簡直就要像在做一艘潛水艇一樣的對待。我看過在北方地區(qū),,地下水不多的地方,,基本上就是用防水卷材把地下室完全包起來的做法。但是完成后還是發(fā)生漏水,。而且讓人納悶的是,,在開挖及施工的時候,,幾乎看不到有水。但是為什么做完了反而漏水了呢,?水是哪里來的呢,?這是對地質跟水的不了解。地下本來沒水,,除了降雨量少以外,,還有就是可能本來就已經有一個固定的水路,水沒有積在這個位置與深度,。但是做完建筑物及地下室后,,由于建筑物遮擋了原來的降水滲透面積,形成局部高強度滲水,。還有就是地下水路被改變,,滲透的水無法流走,反而集中在了建筑物地下室的四周,,增強了水壓,。再加上施工中卷材被破壞或刺穿,還有就是選材不當,,卷材被沉降扯斷,。地下室一旦漏水,幾乎沒有徹底解決的辦法,。內防水只能短時間堵漏,,長時間還是要漏的。因為你把水在這里堵住了,,壓力是會自己找出路的,,
快樂瑞奇屋是由美國紐約的藝術家James Rizzi所設計的, 之后再由建筑師Konrad Kloster建設完成. 當初設計的理念強調藝術與技術的協(xié)調與融合. 這棟好幾層樓高的建筑位在Braunschweig的Magni區(qū), 算是由這各區(qū)到宮殿廣場的入口. 快樂瑞奇屋上的紅唇, 愛心, 大眼睛, 星星與鳥, 讓人目不暇給, 心情都不自覺的飛揚起來.這幾棟建筑在2001年完成后, 目前多用作辦公室. 也許這鮮明的色調可以吸引大家的目光提高生意吧?!當去年看到這建筑物時著時興奮, 但是我想我大概撐不了在里頭呆上好些天, 因為太復雜了. 在簡單的生活基調里可以讓我活得輕松一些.這是朋友寄給我轉發(fā)的,來源不明,,但肯定是別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