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高層建筑采用外開窗時有那些加固措施請高手們指教一些~!我們這的結構是16層的剪力墻期待高手們可以早點回復~~~!!
MIDAS/Gen采用的是ATC-40(1996)和FEMA-273(1997)中提供的能力譜法(Capacity Spectrum Method, CSM)對結構進行大震作用下的靜力彈塑性分析(Pushover分析),,進而評價該結構的抗震性能。水平推覆力分布形式可采用模態(tài)分布,、靜力荷載工況(用戶自定義),、常量加速度分布三種形式,通過Pushover法建立結構的能力譜,,同時把規(guī)范規(guī)定的反應譜變換為結構大震作用下的需求譜,,找出結構性能點。 在大震作用下,,根據(jù)性能點時的結構變形,,對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評價: a)層間位移角:是否滿足抗震規(guī)范規(guī)定的彈塑性層間位移角限值; b)結構變形:由結構塑性鉸的分布,,判定結構薄弱位置,。根據(jù)塑性鉸所處的狀態(tài),檢驗結構構件是否滿足大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水準
大家好,,我完全是個暖通的新手。請教站中前輩的分析,。有一棟大樓,,100多米高。從第一層到100米處使用變風量空調(diào)系統(tǒng),。風機定靜壓變頻控制,。原為全封閉的玻璃幕墻。假設在每間辦公室都開一扇窗,,當然,,手動控制。那么,,空調(diào)系統(tǒng)會受到什么影響呢,?這個影響應該是多方面的,包括氣流,,溫度,,設備容量不夠等。想先看看大家的定性的分析,。水貼就免了,。多謝。[ 本帖最后由 himmeljoy 于 2010-8-12 17:01 編輯 ]
高層建筑箱形與筏形基礎
TIF的圖片有通道
高層建筑的軸線怎樣控制,,看見測量人員是從下一層引點上來進行控制,而不是從最底層引點進行控制,,為什么不從最下面引點,,從最下面引點上來不是更準確嗎
項目:十層建筑,地下一層車庫,;一層,,二層商店,餐飲,;三層 以上,,辦公用。情況說明:甲方要求全做玻璃幕墻,,所以3層以上都無法開窗,,即無法自然通風問題:1.什么情況下要排風? 2.像我現(xiàn)在的情況,,三層以上的建筑是否要做排風,?排風量該怎么計算?回答時候最好要有出處,,比如出自那個GB,,本人愚昧,,找不到誒~~
高層建筑結構是如何抗風的,?<
在大部分人的意識里,越高層的建筑,,地震力就越大,。所以很多人認為越高的樓層,在地震災害時就越不安全,。然而,,高層設計也是經(jīng)過抗震嚴格設計的,本質(zhì)上與低層房屋的抗震設防要求是一致的。
請教一個問題:假設一幢十八層的建筑,,一到十八層的房間的面積,、功能、維護結構都相同的情況下,,每層的采暖負荷會有什么樣的變化呢,?是逐層遞增還是逐層遞減呢?大概系數(shù)是多少呢,?我在設計手冊上看到的高度修正系數(shù)好像都是針對單個房間的高度而變化的,。請各位大蝦指點啊。謝謝,!
高層建筑push-over分析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高層建筑越來越多走入我們的生活。現(xiàn)代高層建筑的設計主要有六個特點,。1 參數(shù)化設計,,是以數(shù)字技術為依托,在軟件生成和數(shù)控技術輔助下完成高層建筑的“非標準建造”2 結構性表皮,,利用表皮來支撐整棟建筑,,實現(xiàn)內(nèi)部空間的全息開敞,與此同時形成獨特韻律的表皮機理,。:hug:
好東東
目前現(xiàn)在高層小區(qū)由于住戶多,,在安裝電表的時候,,一般都是采取分層戶表集中安裝在戶表集中箱內(nèi),目前豎向供電主要有1電纜,、2封閉母線槽,、3預分支電纜、4絕緣穿刺線夾。現(xiàn)在小弟由于經(jīng)驗不足,,所以想請問大家,。以上4種代電方式,哪一個最貴(最不經(jīng)濟,,成本最大),,哪一個最便宜(最經(jīng)濟,成本?。?,哪一個施工方便。
大家有沒有看2005年考題的關于高層題的第2道大題,,就是大底盤單塔樓高層建筑,,主樓為框架-核心筒,裙房為框架其中第四小題:裙房為商業(yè)建筑,,主樓為普通住宅,,問裙房框架柱的縱向配筋根據(jù)抗震設防標準:裙房為乙類建筑,主樓為丙類建筑,,那么確定裙房框架柱的抗震等級應該為幾級呢個人覺得應該為2級不知大家有何看法
我在學習圖紙的時候注意到,,高層住宅的水泵不知道放在哪兒了。比如供暖管道要將熱水供到11層樓,,我不明白的是在圖紙上沒有看到水泵,。再比如生活給水管要供到11層樓也應該需要水泵,市政給水管應該只能將水壓到4層樓的高度,,那么水泵在哪兒呢,,請前輩們指點。:handshake[ 本帖最后由 yiren246 于 2011-1-13 20:24 編輯 ]
對于高層的民用建筑或者公共建筑 豎向分區(qū) 一直有點搞不明白盡量利用市政管網(wǎng) 是不是說 哪怕是只能供一層也要用市政管網(wǎng)呢,?還有 當建筑分三個或者更多的區(qū)的時候 大家對中高區(qū)是怎么界定的呢,?